【广外故事】英语高考改革始于广外
作者:陈伟坤、 彭怡整理 编辑:周喆 发布时间:2024-11-22 点击数:

●1985年,第二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科研讨论会召开后,原广州外国语学院教授桂诗春、李筱菊等受命为标准化改革小组核心人员。广东成为高考“标准化”试验田,率先采用标准分,首次使用电脑评卷。

●1985年的全国高考改革从广东开始。广东高考改革,又以英语科为突破口。英语高考改革主要从广外开始。


广外担起英语标准化考试改革的重任

改革开放之初,国家大量派遣公派人员出国留学。由美国举办的英语考试“托福”考试费太贵。于是,教育部委托原广州外国语学院研究一套英语考试系统——出国人员英语水平测试(EPT),由桂诗春主持、李筱菊参与设计。这套考试系统也获得了国际承认。

1977年恢复高考,不用考英语,大学里英语也不是必修。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,教育部决定改革高考。高考改革迫在眉睫,教育部自然就想到了曾主持EPT项目的桂诗春。

广外再次被赋予英语标准化考试改革的重任。

所谓英语标准化考试,是指采用教育测量技术,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测量,符合标准化考试规范要求的大规模考试。目的是提供公认的客观标准,通过对学生英语运用的抽样检查来确定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。

被誉为“广外英语二杰”桂诗春、李筱菊是英语标准化改革核心成员


桂诗春负责统筹整个体系 李筱菊负责设计考题

我校文科基地教授王初明是中国应用语言学首批硕士、桂诗春的学生。1984年,王初明也被教育部任命参加高考命题。据他回忆,当年教育部学生司的负责人跟他说:“你们学校有桂老师搞这个考试,你把这个高考改革的任务带回去,先在广东试行。”

英语标准化考试改革怎么搞?桂诗春提出要贯彻“四化”原则:一是制度化,在北京成立考试中心;二是专业化;三是标准化,指分数转换的制度;四是电脑化。

80年代初,电脑还是个新鲜事物,桂诗春就已经自学电脑,使用电脑编程,并应用到考试研究当中。1985年,广东成为第一个使用电脑改卷、统计学生答题情况的省份。1988年,国家教委认为,广东的试验有力推动了中国教育测量与统计理论的研究,给广东颁发了“标准化考试改革先驱”的牌匾。

在英语标准化考试改革的过程中,桂诗春负责抓全面,统筹整个体系,李筱菊则是专门设计考题,李威负责电脑。李筱菊对工作精益求精,据王初明回忆:“李老师设计问卷的难度,亲自修改把关。非常认真,精益求精,改到满意为止。她不仅仅嘴巴上说,还自己去改去做。”

专四、专八考试由广外领头研发

后来在高考英语改革的基础上,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李筱菊设计一份试卷,评估考察高校英语教学情况。这就是专业四八级的原型。

专四、专八考试的研发工作由广外人领头完成

当时李筱菊是命题组组长,受教育部委托,跟英国文化委员会进行合作,设计考试题目的难度。英国文化委员会派来协助的专家是本族语者,自然有语言材料搜集上的优势。但他在命题工作完成的时候直言,从李筱菊身上学到了很多命题设计方面的知识。

专业四八级的研发工作由李筱菊和王初明等人领头完成,随后考试迅速在全国铺开,并逐渐发展成今天所有中国大学生所耳熟能详的“专四”、“专八”。

王初明介绍,尽管题型不一样,但思路是一样的。高考改革中所应用的标准化考试理念,根据大学要求,被沿用到了英语等级考试中。

“英语高考改革从广外开始”

1996年,广外承担高考听力考试改革。2001年,广东省考试中心委托广外承担英语复试改革。2004年,广东省考试中心委托广外承担计算机化、高考英语口语考试的改革。据广东外语艺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、原广外教授曾用强回忆,原教育部主管考试的厅长曾说过这样的话:“全国高考改革是从广东开始,广东高考改革是从英语开始,英语高考改革主要从广外开始。最早呢,是桂老师和李老师。”

(本文参考广东电视台纪录片《人在他乡·广外英语二杰》、由广外新闻社记者陈伟坤、 彭怡整理而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