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史上的今天(8月24日)广外学子入选粤“菁英计划”
文字:羊城晚报 图片:羊城晚报 作者:羊城晚报 编辑:宾锐光 肖曼 发布时间:2025-08-24 点击数:

(《羊城晚报》2011年8月24日报道) 一个“计划”,把广州城内的40人“绑成”了一个新群体。它叫“菁英计划”,是全国首个地方性公派留学(微博)项目;他们是“幸运儿”,获得了广州市政府财政资助前往世界排名前300的大学留学。2011年暑假结束后,他们将带着一座城市的希望,奔赴不同的国家展开留学生涯。

虽然,近年来“留学热”在羊城高温不减,但一“公”一“私”,让今年7月入选“菁英计划”的40人从普通留学群体中闪耀而出。而与改革开放初,教育部首批公派留学生相比,这40名“新新人类”又处处散发着更年轻、更自信、更有个性的特质;他们怀揣着政府雄厚的经济支撑,将在国际顶尖的高校攻读博士学位或完成博士研究生学业。然而,瞩目的光环并没有冲昏这群学生的头脑,临行之际,他们仍很清楚自己肩上的任务与重担;他们不觉得自己是“顶尖人才”,而只谦虚地表示“不过比普通人多了一点运气”;他们也会担心学成归来,是否能找到称心的工作。

8月21日,这40名“菁英”完成了为期四天的行前准备培训会,羊城晚报独家探营,拨开光晕,近距离了解这群“菁英”的喜与忧。

“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”

根据《广州市“菁英计划”留学项目实施办法(试行)》文件(以下简称《实施办法》),申请入选“菁英计划”必须先过“五大关”:首先,是通过个人申请获得了国外高校的录取通知;第二,原属高校必须具有博士点且自身成绩优秀;第三,所录取的国外高校必须是在广州市列出的世界排名前300名的名单上;第四,攻读的专业是广州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;最后,还要承诺留学毕业后回广州工作5年以上。

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刘作珍,谈及申请“菁英计划”的过程,只是觉得很“好彩”。“我是4月中旬从学校网上知道‘菁英计划’公派留学项目的,看到后也没往心里去,反而是导师知道后很鼓励我申请。”她说,“5月15日截止申报,我4月才准备材料,碰巧荷兰的‘老板’(注:博士生导师)对我硕士论文的研究计划很感兴趣,跟我约网上面试。很快,我就收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无条件录取通知书,刚好赶上这个计划。”

虽然,这名年仅25岁的硕士生强调的是运气,但刘作珍在校期间,因“无聊”而考取的司法考试合格证、雅思成绩等,都体现了她的“有备而来”。“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。”来自中山医科大学的博士在读研究生黄蕊表示,“计划”只是偶然,积累才是最重要的。“读书期间,在导师的引导下,我进入了眼科细胞领域,由于研究相关文献的需要,和国外的‘老板’有一定联系,本来想到国外做博士后研究,没想到就遇到‘菁英计划’了。”在与国外教授积极沟通之余,黄蕊还通过了国际眼科医生考试,“这是对我专业知识的认可,也是我成为1/40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”。

(图/羊城晚报记者 周巍


原标题:粤“菁英计划” 政府财政资助选拔优秀者公派留学